科室地址:台灣南投縣草屯鎮太平路一段200號
電話:049-235-8151
生理檢查中心整合多科檢查作業單位之技術人力與資源,主要檢查地點位於佑民醫院A棟地下一樓,檢查科別為肝膽腸胃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乳房外科、骨科的檢查,而108年度因應心導管中心的成立,為了更有效率執行心導管檢查,將相關心臟血管檢查統整成立心臟功能檢查室,位於五官科大樓三樓(心導管室旁邊)。所有檢查皆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技術師執行檢查,提供醫師即時的臨床診斷資訊,提高檢查效率及醫療品質,落實醫院服務地區的宗旨。
一、心臟超音波檢查
心臟超音波檢查是利用超音波的反射來探測物體的距離及大小。將超音波探頭放置在患者胸部上方的超音波探頭發射音波,經過胸壁傳導,接觸到心臟再反射由探頭接收,進而描繪出心臟的影像,提供醫師有關心臟構造的重要資訊。心臟超音波具有非侵襲性、沒有放射性,即時提供影像以及可以重覆檢查的優異性。
檢查目的如下:
評估心臟的結構大小是否正常。
評估心臟瓣膜是否有逆流或缺損的現象。
評估冠狀動脈是否狹小硬化。
評估心臟收縮舒張功能是否正常。
評估心臟是否有贅生物。
評估是否有心包膜積水。
二、負荷式心臟超音波(Stress CardiaEcho)
負荷式心臟超音波,是指在心電圖及血壓監測下,藉由病人運動或以藥物滴注的方法,讓病人心跳增加,然後施行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病人在心臟負荷增加時之心臟功能,達到診斷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項檢查可以評估胸痛病人是否有冠狀動脈疾病、心肌存活度評估、非心臟手術前危險評估、瓣膜性心臟病,疾病嚴重度之評估。
三、運動心電圖測試(跑步機/腳踏車)(Treadmill exercise test, TET)
運動心電圖是一種壓力試驗,又稱為運動耐受力試驗(exercise tolerance testing),是一種評估冠狀動脈疾病及嚴重程度的非侵襲性檢查方法。很多病人(受檢者)在休息狀態時心電圖是正常的,但在運動後才呈現異常的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是在運動時,讓心臟的負擔加大,使氧氣需需求量增加,在此情況下評估心臟是否有心臟缺血(或稱心肌缺氧)的情形。因為心臟肌肉需要的血量多於供給的量,那麼心電圖就會出現心臟缺血的變化。如果有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一條或數條血管阻塞),當到達心臟肌肉的血流量減少,使得氧氣的供給受到限制,就會表現出不正常的心電圖。我們可藉由運動心電圖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病,並早期治療以預防心肌梗塞或猝死。
檢查目的如下:
輔助診斷胸痛
評估穩定性心絞痛病人的風險等級
評估病人心肌梗塞後的風險等級
評估和運動相關的心律不整
評估有無使用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的需要
評估心臟病人的活動耐受度
評估曾接受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人於治療後的效果及預後。
四、24小時心電圖(Holter's Scan)
可攜式24小時心電圖機是簡易型心電圖隨身攜帶記錄器,裝置於病患身上可連續24小時檢測並儲存病患心電圖數據,檢查結束後卸下記錄器,醫師可利用電腦存取資料並分析監測的結果;可以幫助診斷如:陣發性心律不整、心肌缺氧及痙攣型心絞痛等疾病。
肝膽腸胃科
一、上消化道內視鏡
為俗稱的「胃鏡」,能協助消化道疾病判斷,藉此可觀察到食道、胃、部分十二指腸的發炎、潰瘍、出血、腫瘤等病變,像是食道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逆流性食道炎,而胃鏡除了能夠直接進行檢查外,還能藉由其他附屬儀器協助進一步的必要處置,像是在出血的位置,進行止血的動作,或在疑似惡性病變的部位,來進行組織的夾取以送檢,除此之外,胃鏡也可以用來進行息肉切除並做病理化驗檢查,而幽門螺旋桿菌胃鏡檢查,是使利用胃鏡在幽門附近進行切片,再以快速尿素酶試驗來加以檢測。
二、下消化道內視鏡
為觀察大腸的儀器,包括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盲腸,大腸鏡可直接觀察大腸表面黏膜及血管,用來發現,像是:潰瘍、息肉、腫瘤和出血處等病變,以更進一步進行息肉切除、切片、電燒止血等檢查和治療。
三、腹部超音波
為檢查肝臟(肝內膽管和血管)、膽囊、部分胰臟、脾臟、腎臟等上腹部器官的儀器,可監測肝臟的變化,如脂肪肝、肝硬化、肝臟腫瘤、鈣化等,而在膽囊系統方面,對於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急慢性膽囊炎等,腹部超音波對此皆有相當高的檢驗效果。
神經內科
一、顱外頸動脈超音波
檢查頸部動脈(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腦血管畸形或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可安排此項檢查。
二、顱內血管超音波
檢查顱內之大動脈(中大腦、前大腦、後大腦及基底動脈)。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安排此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到顱內血管,尤其是年老女性,可偵測到顱內血管的比例可能不高。
三、腦波
將腦細胞活動時所產生的電流以波型來呈現。腦波是功能性的神經學檢查,對於非腦結構性病變引起的腦功能異常最有診斷效果,如癲癇、失智症、智力發展障礙等。檢查時頭部貼上數條腦波線,紀錄腦部電位的變化,受測者只要輕鬆地躺著,約30 - 40分鐘就可完成紀錄。
四、神經傳導
神經傳導主要在檢查週邊神經疾病。將偵測用的表面電極放在該神經所掌管的肌肉上,用電極刺激受測神經,紀錄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的電位波。
五、肌電圖
肌電圖是利用針極紀錄肌肉的電生理活動,作為幫助診斷神經肌肉疾病的一種檢查。由醫師執行,會要求受試者配合出力,可能會有酸、痛、麻等不舒服的感覺,但大致上來說,大部分人都能忍受。
六、誘發電位檢查(EP)
神經系統接受外來刺激後應該產生的電氣活動改變,這些改變稱之為感覺誘發電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有聽覺、視覺及體覺等三種誘發電位檢查。腦幹聽覺誘發電位(AEP)可用來評估聽神經及腦幹部之部分機能;視覺誘發電位(VEP)有助於診斷視覺路徑的後段病變;體感覺誘發電位(SEP)為刺激感覺神經而產生,臨床上較常用來作檢查的是上肢的正中或尺骨神經與下肢的腓骨或脛骨神經。
乳房超音波檢查
為非侵襲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它是利用高頻率探頭(7~10MHz)發射超音波來掃瞄乳房及腋下,經由超音波的反射,再將反射的音波資訊傳送至電腦而整合出乳房影像。可以顯示乳腺的各層結構,腫塊的形態及其質地,對惡性腫瘤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亦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的檢查。
乳房超音波檢查適應對象:
年輕女性、乳腺緻密的乳房
懷孕及哺乳期女性
觸診、X光攝影發現的乳房硬塊及乳房疾病的追蹤檢查
乳房手術前的定位、超音波導引細針、粗針細胞學檢查
擁有乳房置入物的女性
本院生理檢查中心的乳房醫療團隊,持續不斷的充實新知且每年均符合國民健康局乳房篩檢確診資格,能提供民眾最先進、最優質的乳癌、乳房疾病的超音波篩檢。
骨科
一、骨質密度檢查
骨質密度檢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定量超音波骨密儀,另一種是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
二、定量超音波骨密儀
以超音波檢查腳跟骨骨質密度,由於方便攜帶,常用於社區健康篩檢,但數值較不精確。
三、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臨床上追蹤骨質密度的主要檢查,也是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依據。DXA利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射束掃描檢查部位,換算出檢查部位的骨密度值,臨床診斷上會以腰椎及髖關節的骨質密度數值作為診斷依據。
骨質密度檢查前會請病人移除檢查部位的金屬物品,並仰躺在床上,腰椎檢查時會請病人腳抬高,讓腰椎打直,檢查髖關節則會請病人腳伸直平放,將腳向內旋,以利後續分析。
檢查後計算出各部位的骨質密度數值會分別與數據庫中20-29歲同性別者以及同年齡層同性別者做比較,分別得出T-score與Z-score,數值代表跟比較對象相距多少標準差,T-score介於-1及-2.5間稱為骨質缺乏,小於-2.5診斷為骨質疏鬆。
DXA檢查時間約20分,輻射劑量低,準確度高,為目前最適合評估骨質密度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