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約 9 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且在台灣的齒齦癌和頰黏膜癌是口腔癌主要型態,
主要是因嚼檳榔者把檳榔嚼塊置於齒齦和頰黏膜間直接接觸的關係這兩種型態的癌症在非嚼檳榔地區較少發生,
可見嚼檳榔和口腔癌之相關性高。
嚼食檳榔會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白斑、紅斑、疣狀增生等癌前病變除了會引起口腔癌外,
還可能造成咽癌和食道癌;
此外檳榔纖維粗糙加上有石灰,嚼食後牙齒易磨損,口腔內會藏細菌也容易造成牙周炎。
如果口腔黏膜增加、有腫塊或潰瘍長久不癒,很可能就是口腔癌的徵兆,
應該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預防口腔癌並不難,且要把握「治療黃金期」!
2025年,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的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每2年可免費接受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如果篩檢結果有癌前病變或癌症病灶,只要盡早接受治療,依目前的醫療技術,對於外表與語言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戒菸戒檳服務,一起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